正文

史上最血腥的棋局:汉景帝落子引发吴楚之乱(2)

  刘濞20岁时随高祖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以骑兵大破英布的部队,成就一世英名。想一想,此人的勇猛真是非同凡响,因为当时英布怕的人不多,自信能将他打败的也只有彭越、韩信。将英布灭了以后,刘邦其实并没有开心多少,因为他接下来要面对的难题就是,安排谁去守住吴地,因为那里的地方势力不好对付。思来想去,还是选中了“年二十,有气力”的侄儿刘濞。

  于是,20岁的刘濞轻松地当上了吴王。吴地人虽然彪悍,但地却是好地,在刘濞的悉心经营下,变得国富民强。《史记》中也说,当日的吴国“国用富饶”,即财源充沛;“能使其众”,即获得百姓爱戴。可见,刘濞之功,史有共识。至于广陵,逐渐形成为繁荣富庶的大城,与江淮地带继续开凿运河,便利交通,吸引四方商贾云集于此,也应归功于刘濞。这些都说明刘濞是治理地方、改善民生之能手。

  然而,时至公元前154年,这一切都成为了浮云,因为刘濞誓做被后世诟病的乱臣贼子,“七国之乱”一触即发。当时刘濞的顾问枚乘不仅政治觉悟高,而且处事清醒,他发现刘濞这样做实在是弊大于利,于是再三劝阻,并写下了著名的《上书谏吴王》,说:“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大意是,你要是听取我的意见,不做那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你就可以长久地稳坐吴王的位置。

  结果,忠言逆耳,刘濞还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大旗反了。

  说到这里,还是要解释一下晁错这码子事。本来人家吴王就虎视眈眈,结果晁错却不识时务又添了一把火,向汉景帝献上了《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卖官等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六个县。

返回野史秘闻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