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喊“为了新中国”:董存瑞牺牲前喊了什么(4)
“我发现,就是没有炸碉堡,董存瑞依然是一位了不起的战士。”王宝强告诉笔者,这是他翻阅了大量回忆文章,走访了董存瑞的亲朋后得到的结论。
从1945年8月参军到1948年5月25日牺牲,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这位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就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毛泽东奖章一枚,勇敢奖章三枚。
“我告诉宝强,我伯父的性格不同于许三多。”7月8日,董继先说,在他看来,作为英雄的董存瑞,性格不仅倔强勇敢而且聪明智慧。
至今在董存瑞的家乡——怀来县南山堡村的董存瑞纪念馆还珍藏着一把“锯齿镰”。正是这种在刀刃上打出豁口,呈锯齿状的旧镰刀,大大提高了民兵们破坏日军通信线的效率。据当时的“龙延怀”联合县三区区委书记王福堂回忆说,“锯齿镰”的发明者正是少年董存瑞。
1948年2月,董存瑞所在部队在朝阳大练兵时,他还曾用沙子、石块、木棍等模拟地形、地物,给战友们讲解各种战术。他创造性地用“院中堡垒”研习战术的办法,受到了所在团首长的表扬。
而在吕小山看来,“董存瑞和现在的青年一样,热爱生活。”
董存瑞没念几年书,到部队后也识字不多,可他却喜欢画漫画。“他的挎包里总是装着纸和铅笔。”在战友们的回忆中,董存瑞一有空就会掏出纸笔画小漫画,或表扬、或批评、或帮助记忆。
在攻打隆化用于爆破敌碉堡的那些炸药包上,差不多每个上面都有他的“作品”。由于炸药包分量不等,要炸的对象也不同,所以董存瑞或在炸药包上画有要炸的碉堡的样子,或是爆破手匍匐前进的形象,或是敌人待毙的丑态。
在有的漫画旁,他还写上这样的顺口溜——仇恨满胸怀,隆化要打开,新中国要靠我们的双手建起来!
董存瑞照片发现记
至今在承德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珍藏着两张董存瑞生前的照片。
一张照片是少年时的董存瑞。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家人包袱里找到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另外的一张则是青年董存瑞——紧闭的厚嘴唇、浓浓的眉毛、旧军衣军帽。在这张一寸黑白照片背后,还写着十个字——送赠韩上士留念董存瑞。
这“韩上士”是谁?背后的字又是谁写的?“1978年开始寻找,1981年才最终确认!”7月10日,曾任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的吕小山告诉记者,这张照片的发现与验证颇费了一番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