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朝鲜明成皇后的跨国孽缘(2)
一、袁世凯之所以在异国他乡能偷香窃玉,主要是因为闵妃与大院君的生死恩怨。
闵妃和大院君的政治斗争,是100多年前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李朝未期一段动荡历史的真实写照。闵妃是高宗的皇妃,而大院君是高宗的生父。闵妃的生存年代、弄权经历及历史地位酷似中国清末的慈禧太后。而大院君与中国清末恭亲王奕訢在许多方面也有着相当多的近似之处。但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方面,大院君与奕訢二人却大相径庭。奕訢是以经办洋务著称,而大院君却以闭关锁国而闻名。
闵妃生于1851年,奋起力抗日本侵略以身殉难于1895年,时年44岁。闵妃降生之时,自1392年建立的李朝已有460年历史,尽显末世景象。此时西教开始传入,在李朝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朱程理学受到冲击,新旧思想展开了激烈斗争。而且,此时的李朝同中国清末爱新觉罗氏一样,王室虚弱到连儿子也生不出的地步,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皇宫中未闻婴儿啼哭声。这种情况被皇族出身的大院君李是应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难免暗暗盘算。
大院君李是应年轻时天分很高,但名声不佳。在他青年时代,为在王室势力倾轧中求得自保,他故意装作胸无大志、浪荡不羁的样子,整日“竹杖芒鞋”,与市井无赖交相冶游。1863年哲宗去世,因身后无嗣,储位出空。李是应立即显示其非凡本色。他暗中结交各派势力,频频展开“公关”活动,终于使其子12岁的李熙入承大统,他就是朝鲜王朝第26世的皇帝高宗。于是,李是应自然而然地入朝摄政。按朝鲜祖制,以旁系入承大统的皇帝之生父得号大院君,因此前李是应已有兴宣君的名号,故称之为兴宣大院君。
大院君摄政后立即使出霹雳手段。他改组内阁,消除控制政权的戚族势力,打击党争,加强皇权。由于当时西方殖民势力已进入东亚,中国、日本先后被迫开放国界,面对如此复杂局面,他采取了一个封建专制主义者所必然采取的传统对策,便是闭关锁国。对前来叩动国门的西方势力一律视为“洋扰”,进行坚决打击,对经“明治维新”开始对外扩张的日本,他视之为“洋倭同类”。
二、大院君强硬的对内对外政策使政治对手们开始勾结起来,最为令他棘手的便是闵妃集团。
其实闵妃集团的形成也是他一手造成的。1866年,高宗即位已经三年,他虽然仍是一个童稚未脱的15岁少年,但在皇室看来却已到了大婚的年龄。摄政的大院君根据多年来外戚专权的教训,提出皇妃的人选的苛刻条件,即其本家须人丁萧条,无外戚专权之虑,候选人本身要温顺贤淑,无干预政务之心。这样一来,众多的豪门闺秀便被划到了圈外,因为豪门望族哪家男人不是三妻四妾、儿孙满堂?
寻来觅去,他的视线盯住了妻家远支的一位孤女。这位姑娘年方二八,是大院君的闵氏夫人远支族人闵致禄的女儿。闵家原本是望族,但此时已经没落。1851年的秋天,闵致禄在四面透风的草房里喜得一女。这是他的独生女儿闵紫英。紫英8岁时,闵致禄在贫寒中撒手人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孤苦零丁的小紫英为生活所迫,独自一人到京城几家亲戚家走动求助,自然对世态炎凉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这种处境造就了她机巧多思、从容处世的本领。这就是她进入大院君视野后立即被选中的原因。然而,其中也隐伏着二人难以兼容的宿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