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详解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太尉的区别(2)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为“东宫三师”。《百官志四上》:“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从一品。掌辅导皇太子。”

  太宰:

  《周礼》六官中天官之长。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三代掌馔之官;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需要说明的是,殷商之时太师也被称为太宰。

  太尉:

 

  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而又和丞相同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曹丕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朝废止。

  相信还有读者朋友会说还有太监,这个就不多解释了,大家都知道是做什么。

返回野史秘闻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