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朝无昏君时期为何奴化程度最高(4)

  对于清朝的本质,日本陆军大将板垣征四郎说得毫不留情--大清不过是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

  然而,部落奴隶社会,为什么就“昏君少、明君多”呢?

  这不是君主自修的结果,而完全由生存环境所决定。奴隶社会,尤其是部落奴隶制,比起血统传承来,更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首领的选择上,“抢班夺权”盖过“继位接班”。前清的三代领导人,都不是部落首领合法接班人,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多尔衮,都是血拼出来的。

  这种生态环境下,“昏君”--胡来的人、糊涂的人怎么可能胜出?所以,“头人”的启蒙教育也要求“登大位者”必须保持耳聪目明,否则随时可能被血淋淋夺位。

  可以说,“明君”是部落奴隶制社会逼出来的产物。头人不“明” ,则难以在血雨腥风中立足。而这些“明君”的精神本质,与其说是“地主”,不如说是“奴隶主”更为贴切。

  因而,清朝“无昏君”,恰恰是彼时中国倒退为半奴隶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写照。不是说少数民族就不能执政华夏,关键执政者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还是导致社会文明倒退,是搞民族融合还是搞民族压迫,实施的是狼道还是人道,二者绝不可混为一谈。

  清朝几无昏君,但是,再好的奴隶主,也不会拿奴隶当人。

返回野史秘闻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