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死秦始皇的神秘预言 隐秘悬案(5)
可就在他一帆风顺之时,秦国国内掀起了一场运动,这个运动叫“反外国人运动”。起因是韩国派间谍以帮助秦国修渠为名,刺探情报。这场运动的后果是,秦王下来一道“逐客令”。李斯原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但是,李斯没有离开秦国,更没有因受挫而颓丧。他在秦国边境蜗居,写了一道著名的《谏逐客书》上奏秦王。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说明历史上外国人对秦国的重要性,言辞非常恳切,令秦王动容。
受《谏逐客书》感动的秦王,撤销了“逐客令”,并请回李斯,封他为廷尉。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威胁正等着李斯,并且,这一次他还杀了人。
刚刚升任廷尉的李斯,刚看到光明前途的时候,他的同学韩非来到了秦国。韩非是韩国人,且与韩王同族。韩非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可是,他屡屡上疏献策却不被韩王任用。韩非失望而愤怒。秦王很重视这样的人才,早就想见见韩非,将他归为己用。现在,秦国要攻打韩国,情势危急,韩王才起用韩非,派他出使秦国。
从能力上分析,李斯知道自己远不如韩非。如果秦王留下他,重用他,势必成为自己的对手和仕途上的“绊脚石”。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必须除掉韩非。
他首先给秦王分析说,韩非这个人不能任用,他是韩王的亲族,韩非爱韩而不爱秦,大王如果攻打韩国,他当然不会同意,这也是人之常情。
秦王一听言之有理,想韩非既然不能用,就放他回国吧!而李斯的根本意图是要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他又说,如果放韩非回国,他就会为韩国出谋划策,对秦国十分不利,不如趁这个机会把他杀掉。
就这么短短一句话,同学韩非的生命就葬送在李斯的手里。
秦王示意李斯去除掉韩非,李斯便送了毒药给韩非。韩非知道李斯的为人,自己无论如何是逃不掉的,于是服毒自尽。
从此,李斯再没有威胁,再没有对手,他辅佐秦王,于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统一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李斯认为,周朝采用分封制,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天下战乱不断。如今天下统一,如果再分封诸侯国,又将回到以前的分裂局面,应当采用中央集权管理。
李斯的提议遭到博士淳于越的强烈反对。淳于越上奏秦始皇,说天下之大,如果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就和普通百姓一样,万一发生叛乱,谁来相救?比如齐国的田常,晋国的六卿,都发生过叛乱,如果秦始皇不采用分封制,不以古为师,国家就不能长久。
这一奏疏激怒了秦始皇,他把淳于越交由李斯处理。李斯对淳于越进行审查,最后给淳于越定的罪状是泥古不化,厚古薄今。接着,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秦始皇也采纳了。
于是,大权在握的李斯,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和处罚。总结起来,可称为“两个凡是”: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一律烧掉;凡是博士收藏的诗书一律烧掉。有谈论诗书者,在闹市区处死,暴尸街头;有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者,全族处死;官吏包庇知情不报,同罪处置;得令后三十日之内不焚书者,面上刺字,发配去修长城。
次年,也就是焚书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将咸阳的儒生四百六十余人活埋。这一“坑儒”事件和“焚书”事件,合起来就是中国历史上重大而著名的“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人类文明都是一次空前的大摧残。
在这一浩大的摧残中,秦始皇的*显而易见,而李斯的推波助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斯这样干的目的,一方面当然是迎合秦始皇的心理;另一方面,则完全是为了自己——他要从精神上彻底打垮和消灭异己、竞争对手。面对如此暴戾的摧残,有识之士和学者谁还敢来秦国呢?李斯也是学者出身,而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文化人残害文化,文化人背叛文化,古今罕见。
显而易见,他是一个投机分子,一有机会就要表现自己的欲望。
对秦始皇的忠诚,完全是为了保证自己的仕途顺畅。国家是小,私利是大。他当然不愿意秦始皇早立嗣君,他打心眼儿里渴望秦始皇长生不老——秦始皇在,他的地位和荣华就在;何况,他深知,秦始皇最忌讳听到“死”这个字眼,他才不会去干恐吓秦始皇的傻事呢!尽管他对秦始皇精神、身体状况非常了解,又有作案的人力和财力,然而,最紧要的一点,他没有作案动机。
那么,另一个随行人员赵高呢?
好文推荐
-
76岁老汉因50元“小费”锤死67岁情人
随县一76岁老汉背着家人长期与邻近一乡镇老妇保持不正当关系,因50元“小费…
-
张国焘明知毛泽东不会杀他仍要去台湾
张国焘与毛泽东当年在陕北 张国焘心中抱定主意,无论如何决不能留下来。他…
-
笑惨了~狂风下的自拍:一个个都是“龇牙咧嘴”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8日报道,英国一家摄影公司Hashtag与宽带服务商Virg…
-
英国夫妇海滩散步惊现9米海怪尸体
居住在英国苏格兰阿伯丁郡的一对老年夫妇在海滩遛狗时,突然发现一具正在腐…
-
男子被雷劈结果意外拥有超能力千里眼和读心术
根据东森新闻云报导,澳洲摄影师斯基纳(Brian Skinner)去年11月在新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