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官也要傍大款 唐朝宰相为钱不惜远嫁女儿
导读:《红楼梦》第四回写道,金陵应天府门子对新到任的知府贾雨村说:“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这是对古代官员为何要“傍大款”的极好说明。
对当官的来说,穷人、富人都可以与之交往。但与富人交往尤须注意,不可一意交结富人,不可与他们拉拉扯扯,否则易于为他们所用。富人想用手中的钱,换你手中的权,你不加防备,抵御不了,就势必栽倒。
包拯、秦桧对待富人的不同态度
富人喜欢巴结官员。有的有“眼光”的富人,还喜欢巴结在他看来大有发展前途的读书人。在这方面,包拯为古代官员树立了一个极好的典型。
北宋宰相李邦彦之父李浦是怀州(今河南沁阳)有钱的银匠,“惟喜与进士游”。他好客的名声在外,以至河东(今山西)举人赴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路经怀州,必到李浦家拜访,而李浦总是会赠送一笔盘缠。当时人们称李浦这种做法为“结秀才缘”,意为结好于有望高中进士的举子,用钱为自己铺路。人在没有当官时,你奉承他,比他当了官后你再奉承他,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自称“李浪子”的李邦彦,后来顺利踏上仕途,不能不说与其父广泛地“结秀才缘”有关。
北宋包拯还在读书时,就遇到过想“结秀才缘”的富人。据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一书,朱熹论及交际之道时,说到祖上有一本杂记,那上面记载着包拯的事迹。包拯与李某同在一座寺庙中读书,每次出入,必从一富人门前经过。二人从未去见富人。一天,富人守候在门口,等二人路过,邀请他们进去坐坐,被二人婉拒。过了几天,富人又邀请二人,还要招待酒食,因富人显得很殷勤,李某动了心,想进富人家门。包拯严肃地对李某说:他是富人,我们日后或许会成为州郡长官。今日滥交富人,他日能不为富人利用吗?二人终于没有进富人之门。包拯是庐州合肥人,过了十多年,他果然当了家乡庐州的知州。早年有意笼络包拯的那位富人,在包拯就任知州后,若想跟包拯拉拉扯扯,一定会碰壁。
包拯曾任开封知府,官至副枢密使。《宋史·包拯传》说:“拯为开封,其政严明,人到于今称之。”又云:“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朝中有了包拯这样刚正的官员,那些王公贵戚、宦官,一个个都收敛了。民众都寄希望于铁面无私的包拯。
包拯谢绝亲戚、同乡、故人等上门,也不与他们交往和通信。他立下家规:后世子孙当官有犯贪赃罪的,不得回到老家,死了不得葬到包家墓地。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宰相秦桧则是另一种典型。宋代周密《齐东野语》一书说:秦桧走上仕途前,曾经去一富人家,要求资助。富人给了他五千钱,他要求再加一点,富人没有答应。富人的家庭教师曹泳在旁,拿出了富人给的“束修”——两匹绢。秦桧得了钱,又得了绢,这才离开。
秦桧和包拯,两种人品,两种境界。秦桧这样的人能为富人所利用;而富人要想利用包拯为自己谋利,没门。
隋朝开国功臣刘昉广交富商大贾
在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国柄,取静帝而代之的过程中,刘昉立有大功。
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去世,皇后之父杨坚在刘昉与郑译的策划和支持下,扶持年幼的静帝上台。杨坚自任丞相,总揽朝政,为夺取皇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因刘昉有“定策之功”,拜上大将军,封黄国公,前后赏赐巨万。他与郑译成了杨坚的两大台柱,当时人说:“刘昉牵前,郑译推后。”似乎朝廷政治运作离不开此二人。刘昉自恃其功,颇有骄色。
此人特别贪财,《隋书·刘昉传》这样写他:“然性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盈门。”他专喜结交商人富豪。他家座上客,除了官员,就是富商,而且从早到晚,满屋子都是富商,可见“盛况空前”。
在中国古代,包括隋朝,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商人排位最末。对于商人的着装、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参加科举考试以及从政等等,都有种种限制。商人即使富可敌国,高官刘昉与他们也不属同一社会等级,地位高下悬殊,为何刘昉不但不鄙视他们,反而特别有兴趣与他们交往呢?人们有理由怀疑刘昉有利益上的考量。他爱的不是富商,而是富商的钱。商人到他门上来,很有可能是来“寻租”的,即用金钱换取他的权势的庇护。富商进刘昉的门,就得花钱,即需要给看门的人送“门包”,更不要说给刘昉送钱了。如果富商不时时给他献上分量极重、能够打动他的“红包”,他会“屈尊”对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富商笑脸相迎、热情招待、乐此不疲吗?
其实刘昉根本就不差钱。他官位、爵位很高,俸禄很多,杨坚前后赏赐他的财物数量极大,但钱对他来说,总是多多益善。
为了牟利,他竟在首都粮食匮乏、居民普遍挨饿之时,不顾杨坚的禁酒令,“使妾赁屋,当垆沽酒”,让其爱妾租下门面房,开起了酒店,发国难财。有人弹劾刘昉,说他职位很高,“厚禄已淹”,俸禄多了去了,应该知足了。然而他却像商人一样追逐酒的利润,追求微末之利(相对于巨万赏赐和极高俸禄,酒的利润还是小的),若不查究,何以整肃官场?杨坚可能是念及刘昉的昔日功劳,下令不予追究,放了他一马。
在登基之前,杨坚就渐渐疏远了刘昉。杨坚派大将讨伐叛乱的尉迥,为加强领导,统一军令,想在刘昉、郑译两人之中,委任一人为监军。谁知这二人都不予配合,不给面子。刘昉借口说,没有统兵打过仗,怕干不了。郑译推辞说,老母在堂,不能远行。杨坚因调遣不了这二人而大为不悦。后来,相继发生王谦、司马消难叛乱,杨坚忧心忡忡,寝食不安,而刘昉却“逸游纵酒,不以职司为意”,常常因酗酒误了公事,招致杨坚极度不满。杨坚就将他“晾”了起来,爵位、职位照给,不给事干,让其赋闲在家。
好文推荐
-
英国夫妇海滩散步惊现9米海怪尸体
居住在英国苏格兰阿伯丁郡的一对老年夫妇在海滩遛狗时,突然发现一具正在腐…
-
76岁老汉因50元“小费”锤死67岁情人
随县一76岁老汉背着家人长期与邻近一乡镇老妇保持不正当关系,因50元“小费…
-
张国焘明知毛泽东不会杀他仍要去台湾
张国焘与毛泽东当年在陕北 张国焘心中抱定主意,无论如何决不能留下来。他…
-
笑惨了~狂风下的自拍:一个个都是“龇牙咧嘴”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8日报道,英国一家摄影公司Hashtag与宽带服务商Virg…
-
男子被雷劈结果意外拥有超能力千里眼和读心术
根据东森新闻云报导,澳洲摄影师斯基纳(Brian Skinner)去年11月在新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