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水浒阮小七打鱼杀家渔歌的由来故事(2)

  ——《打鱼杀家》的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此时的阮小七已化名萧恩,与女儿桂英打鱼为生。

  社会与现实,从来就不主张存在这等英雄轨迹。当年的英雄,也自是往事。打鱼的萧恩,少不得向土豪送钱,受恶官杖责。英雄气慨淡去,便会有向这等恶人赔罪之行。忍无可忍的萧恩,垂老之际只得重作英雄:携女儿黑夜过江,假献宝之名,闯入仇家,杀恶报仇。

  也许世间有着太多的不平,才启发《打鱼杀家》这样的续篇。但就英雄的尾声而论,《荡寇志》的思路,倒不失为见地:在俞万春的笔底,阮小七也好,宋江也罢,最终都在刀下作结,割断后人再创作的空间。

  很多人将《荡寇志》的人物处理,归结于作者的意识形态使然。如果这种文学鉴赏,具有社会学上的典型意义,那么比较《水浒传》与《荡寇志》的英雄结局,就现实的可行性与应有的人文关怀而言,死去与活来,果真有英雄,果真有原型,他们选择的,也许恰是后者。

  《打鱼杀家》这样的文学作品,客观上就存在收场的难度。除了刀光剑影,悲壮惨烈,谁人可以能耐通天,构造一个世俗中的英雄?济困扶贫固然可以,打州劫府断断不行。纵然是《打鱼杀家》,鱼打不下去,恶人杀了,再写一章,是否又是隐名埋姓,打鱼江上?

  排遣不去的英雄的情绪,究竟该当如何了却?所谓英雄,也消受不起平凡中的恶狠狠老去!再也没有《打鱼杀家》的续篇,人们所见,勉强可信的后续说唱中,只有这样的糊弄与无奈之词:“残月之下江雾之中悠然而去渐远渐小,但则见渺茫茫一发遥空只有天水相连……”

返回野史秘闻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