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元璋杀功臣名单整理 揭秘朱元璋杀功臣背后隐瞒的真相(3)

  1392年,性格仁慈的朱标太子病死,而新立的皇太孙朱允炆更加孱弱。身后之事,成为65岁的朱元璋的一块心病,他杀起人来就更狠了。

  当年,朱元璋的儿时伙伴周德兴因为儿子行为不谨被杀。他儿子可能与胡惟庸案有关。

  某年,有很大军功的叶昇被杀。

  1394年,永平侯谢成被杀。

  1394年,颍国公傅友德自杀。他为朱元璋效命33年,功劳不在徐达、常遇春之下,儿子做驸马,女儿做晋王嗣子的妃子。蓝玉被杀后,定远侯王弼看穿朱元璋的心思,对傅友德说:皇上年纪大了,我们该早点找出路了!不幸又被朱元璋听到,心里老大不高兴。这年冬天,大家在皇宫开宴会,还没吃完,傅友德习惯性地站起身来,抹抹嘴,准备先撤。朱元璋很不高兴,责备他大不敬,气呼呼对他说:“你把你两个儿子叫来。”傅友德起身刚走,叫卫士又传话:叫他把两个儿子的人头拿来。不一会儿,傅友德真提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来了。宴席的气氛顿时紧张到极点,空气似乎凝固了。朱元璋嗫嚅道:“你还真下得了手啊!”没想到傅友德作出一个惊人的动作,只见他从宽大的袖子里拔出匕首,对朱元璋大声说:“你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那你现在就拿去吧!”说完,把匕首往脖子上一抹,流血百步,自杀而亡。朱元璋怒不可遏,把他的家属全部发配到当时两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辽东和云南。

  傅友德死后仅3个月,王弼被杀。王弼1388年随蓝玉征战捕鱼儿海,英勇善战。1392年,随傅友德、冯胜在山西、河南练兵。

  1395年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又找借口杀宋国公冯胜。冯胜降服元代丞相哈纳出的20万军队后,押送降将,胜利班师。冯胜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宣布有罪,剥夺兵权,发往安徽凤阳软禁。另外一种说法是,他回到南京后,朱元璋赐给他一杯毒酒,将他处死。冯胜在人生巅峰落马,可能因为他骄傲自大,行为不轨。1389年,他的女婿周王曾经秘密地去凤阳会见冯胜,可能他们的军事同盟关系威胁到皇权。

  大概只有4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

  主要谋士刘基后来重病,腹泻得很厉害,大概是胡惟庸等人下毒,于1375年将他毒死。

  大将汤和救过朱元璋的命,1390年得中风症,瘫痪在床,不能动弹,让朱元璋很放心,1395年在安徽凤阳去世。

  公侯只有两人幸存: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耿炳文逃出了朱元璋的掌心。朱棣发动叛乱后,建文帝命令65岁的耿炳文率军镇压,遇挫后被撤职。朱棣称帝第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图案,玉带用红皮腰带,有谋反的迹象。耿炳文是个老好人,明知朱棣秋后算账,吓得自杀了。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本来,汤和也属“荆棘上的刺”,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其自保“经验”可圈可点,不无“考古”价值。他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返回野史秘闻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