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号发射前险情:北斗系统被不明信号干扰(2)
在整个研究中,精准的数据成了所有人的终极追求。在一次联调联试任务中,30岁出头的工程师王绍青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将事关某型雷达布阵距离的一个参数,由业内允许5分贝的误差,一点点地从4分贝压减到1分贝。由此,该型雷达布阵距离精度提高了10%。自此,大家再也不叫他王工,而是喊“分贝哥”。
经过3年多的艰辛探索,这个团队终于将数字仿真技术引入频管分析领域,将大量典型主战装备用频特性“数字化”,成功地把成体系的武器装备“装”进了方寸荧屏,初步搭建了全军第一家频管数字仿真平台,推动我军频管仿真手段实现了第二次跨越。
很快,频管仿真系统就开始发挥作用。前些年,我军同一空域多架无人机上天后,容易出现失联失控的现象。仿真室技术人员发现,无人机频率使用不合理,导致与其他系统存在频率冲突,“就像风筝线互相缠绕打结一样,谁都飞不了”。
博士毕业刚满两年的周宁带领成员通过频管仿真系统进行6480余次实验,终于用162张图表、203148组数据,为总部规划无人机频率提供科学依据。
在第二次跨越的基础上,他们又搭建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军电磁频谱版的“兵棋”推演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将部队作战阶段用频计划进行动态推演,用精准的数据预先发现可能出现的用频冲突。
近几年,为了推动频管仿真更加准确可信、更加贴近实战,他们又瞄准技术前沿,向频管仿真的下一个高地——半实物频管仿真系统发起了新的冲锋,力求充分发挥数字仿真和实装检测技术“一加一大于二”的融合优势,努力实现我军频管仿真手段的第三次跨越。
与此同时,仿真室年轻的博士鄢余武牵头成立课题组,用精准的数据、科学的方法编制了3大类、80余种武器装备的用频规则,从源头上确保武器装备科学排兵布阵,充分发挥效能。目前,这个“规则库”还在不断扩容完善,越来越多的部队遂行作战、训练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频谱使用将“有章可循”。
努力让“鱼”和“熊掌”兼得
除了打造频谱仿真推演系统,仿真室还负责重大任务的用频保障。
2013年6月8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即,控制中心却突然传来“险情”,安装在控制中心大楼楼顶、负责接收“神十”主、副着陆场搜救直升机定位信号的北斗导航系统,被不明信号侵占干扰,信息回传受到影响。
如果失去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支持,着陆场搜救直升机将无法迅速找到“神十”返回舱,后果不堪设想。此时,距离飞船发射窗口期仅剩3天,距离飞船预定返回时间只有18天。
仿真室临危受命,指派工程师贾立印带上设备,急赴事发地域。经过耐心搜索,他们发现了几个可疑信号,但由于时无时有、时强时弱,一时仍然无法锁定目标,贾立印决定蹲守。
在6月火辣辣的太阳底下,他一连10多天,每天14小时待在楼顶,一边监控,一边进行数据仿真分析,终于确定了干扰信号来源,并成功进行规避。
2013年6月26日8时7分许,当“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按照预定方案,在位于内蒙古的主着陆场成功着陆时,皮肤被晒伤的贾立印兴奋不已。飞船返回舱能成功着陆,也有他和仿真室战友们幕后的付出。
前几年,某新型导弹试射在即,但负责监控导弹发射阶段飞行轨迹的测控雷达突然“失明”,总部指示迅速排查。仿真室赵华维等4位工程师星夜兼程赶到事发地域。
开机,筛查,定位……十几个小时过去了,他们在距离雷达30多公里一个县城的体育馆楼顶,“逮”住了第一个干扰源。次日,另外两个分散在方圆几十公里内的干扰源,也相继被排除。电波畅通,雷达“双眼”复明,新型导弹如期发射。
类似的事情发生多了,大家都在思考,“电波大道”上何以总是事故易发、频发?仿真室的工程师们给出了答案:“电磁频谱不仅资源稀缺而且军地共用,这就需要通过特定的方法手段,让大家各行其道。”
事实上,仿真室的官兵常常面临攸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两难抉择。
2012年5月,国家级科研专项民航空地宽带通信系统取得重大突破,一旦投入使用,将打破飞机信息孤岛状态,在万米高空自由地打电话、视频聊天将成为现实。
但有关部门审核时发现,承载该系统的电波“高速公路”上,已经“奔跑”着军地多种重要信息系统。一旦空地宽带通信系统投入使用,不仅与军用系统相互干扰,还将成为影响国土防空和飞行安全的重大隐患。
仿真室工程师张雷鸣、简盈等人组成的课题组,白天在机场、实验室开展测试,晚上挑灯夜战论证分析,先后突破了搭建实测环境不易、高速跳频信号用频兼容分析难等10多项关键技术,为民航空地宽带通信系统与军用系统共享共用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撑。
几年来,仿真室先后解决了空军某型重要预警探测系统与地方用频冲突、军用武器系统频率与4G业务规划某频段冲突等难题,让“千军万马”和“千家万户”共享宝贵的频谱资源。
用肖凯宁的话来说,仿真室一直在探寻军民深度融合之道,“努力让‘鱼’和‘熊掌’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