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始皇陵地宫水银之谜(4)
揭秘三:水银的另一重要来源地
秦陵地宫存在着大量水银,但是,按照当时秦朝的能力,这些水银的开采应该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专家们认为,除了陕西旬阳县之外,这些水银最有可能是从当时最大的汞矿产地重庆东南地区运过来的。而当地最大的汞矿主,是一个叫清的寡妇。她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因为她和秦始皇陵有着千丝万缕的神秘联系,留下种种千古传奇。
《史记》专门记录经济事件的篇章《货殖列传》里,特别提到了清这个特殊的女人。她是一名生活在四川的寡妇,因为她的家族掌握了丹穴山这个地方,世代靠着它,赚了很多钱。其中,丹穴山指的就是现在重庆市酉阳县的银岭山,这里自古以来就以盛产丹砂而着名。
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书写、绘画和化妆的颜料外,另一个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提炼水银。《汉书》中的《食货志》中更为明确地说道: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成为巨富。
那么如何认定秦陵地宫的水银就来自清或者是巴郡这个地方呢?
原来,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在上古时代,丹砂这种红色矿石的主产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两地,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和广西。
而先秦古书《逸周书》里更是记载过,在西周时期,就有巴蜀地区的人向周王进贡丹砂。也就是说,早在秦朝之前,帝王们就知道并获得过这里盛产的丹砂。这些历史记载,让专家们迅速圈定,秦始皇地宫的大部分水银就来自于巴郡这个地方。
很多年前,重庆地质勘探大队就曾在银岭山上先后找到了几十个大小不等的老矿洞。老矿洞的发现,证明了历史记载的准确性:巴山地区的汞矿开发的确在秦朝就已经大规模开始。
那么在2000年前的秦朝,又是如何翻山越岭,把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矿石运到数百公里之外的秦始皇陵呢?
历史上的嘉陵江是一条非常通畅的运输的航道,从重庆开始沿嘉陵江而上,通过阆中,再北到广元,然后翻过秦岭通过嘉陵江进入陕西境内,这是水道。这是先秦以来一直到近现代川陕之间一条主要的交通要道。
揭秘四:巴女清的传奇
丰富的汞矿资源,便捷的水路运输,种种条件都可证明秦陵地宫里的水银来自川东南地区。可在当时究竟有谁有数量如此庞大的水银呢?拥有如此实力的,正是巴蜀女子清。
而清不仅仅是当时最大的丹砂经营者,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发现,这个女人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秦始皇对待她,实在有着太多的反常举动。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清时,用了意味深长的八个字:;礼抗万乘,名显天下;。意思是,她可以与皇帝分庭抗礼,名扬天下。一个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女商人,居然能与君王的排场相匹敌,这在秦始皇当政的霸权时期,是任何人都不敢想象的。《史记》中还有描述清的另一段文字:;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就是说清用自己的财富豢养了一支私人武装,来保护她的丹砂经营。《长寿县志》里则详细记载了清家族的仆人上千、私人保镖上万。
在彭水县郁山镇,考古学家发现了在一些河流流经的地方,有许多神秘的山洞,它们有天然形成的,也有人工开凿的。考古人员认定这些山洞是当年清囤放武器的山洞,可以想象,在这些山洞里能存放数量多么庞大的武器,而这些武器背后的军队,也无疑是庞大的。
清收藏武器的山洞,进一步验证了《史记》中提到的清有私人武装的事实,这让历史学家感到震惊。